开云电子(新能源)有限公司

新闻快讯
学校首页 >> 媒体玉师 >> 正文
【学习强国】开云电子杨少英:高校思政课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信息来源:宣传部(新闻中心) 作者:学习强国强国号:中国教育在线 编辑:学习强国强国号:中国教育在线 审核:新闻中心 时间:2023年11月13日 15:20 阅读次数: 发布:媒体玉师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在当代中国社会政治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实践意义。作为国家意识形态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和弘扬对于保持国家统一、维护民族团结、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深远影响。在多民族国家的背景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加强各民族交流交往、交流交融的精神纽带,有助于构建起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的长期稳定。教育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表现,对于塑造个体和集体的国家认同感、民族认同感起到关键作用。通过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可以加强学生的国家认同,让其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文化自信,形成“四个自信”的坚实基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对于青年一代而言,既是对民族历史的深入了解,也是对个人身份的自觉认同,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尤其是在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环境下,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对于提升国民整体的凝聚力,对外树立国家形象,具有不可忽视的战略意义。而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其担负有向学生传递和弘扬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使命。在这一进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思政课不仅承担着传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职责,而且肩负着培养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任务,是实现理想信念教育的主阵地。通过思政课程,可以有效引导学生确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深化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在全社会范围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挖掘时代素材,建立实践课堂。高校思政课在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践与探索过程中,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强化问题导向、价值导向和目标导向,以构建“实践大课堂”为着力点,推动思政教育的实践创新。实践意义上,高校思政课应关注时代主题,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国家发展战略紧密结合,鼓励学生深入实践,深化理论认识。如在课堂上引入国家重大战略实施的案例分析,让学生认识到每一个民族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走进历史与现实的交汇处,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如民族地区的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促进学生对民族团结进步重要性的深刻理解,体验多民族国家的文化交融和共同发展。价值引领上,思政课应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凸显其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育人价值。通过对中国历史的深入剖析,展示各民族在共同抗争、共同建设、共同发展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坚韧不拔和英勇奋斗,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信。古今中外的历史对比、民族政策的时代演进、民族团结的生动事例都应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

固本培元,建立“文化内涵”的思政课堂。应深化“文化大课堂”的内涵,以文化认同作为精神纽带,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化与实践。高校的思政课程作为面向所有专业开设的公共必修课,要求思政课教师结合学情、深耕教学内容,挖掘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的文化元素,将之有机嵌入文理科学、工程技术、农学医学等多学科知识之中,使育人效应在不同学科间实现有效连接与互动共鸣,在学生心中逐渐构建起全方位、立体化的文化认同感。例如,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工程技术学科知识中,思政课教师可以细致地策划对中国古代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进行深入探讨。以造纸术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其在信息记录和传播方面的革命性作用。造纸术的发明不仅极大地促进了知识的积累与传播,也为后来的文化创新和科学技术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同时,印刷术的出现,则将信息传播的效率推向了新的高度,书籍变得更加普及,知识教育的普及为社会的进步注入了新的活力。火药的发明,虽最初用于战争,但也催生了矿业爆破等技术的发展,对工程技术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指南针的应用,则极大地推动了海上航行技术的进步,加速了全球范围内的文化和商品交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讲述这些发明的历史背景和技术特点,还需要结合现代工程实例,如现代印刷技术和导航系统,让学生看到古代发明与现代技术之间的关联。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古代中国人的智慧和创新精神,还能够激发他们作为现代中国工程技术人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在思政课程中铸牢青年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校园文化的塑造与弘扬亦是重要支点,高校应通过建设有中华文化特色的校园环境,如具有民族风貌的建筑、蕴含民族故事的景观、体现国家形象的展览等,为学生提供沉浸式的文化体验。通过组织多样化的文艺活动,讲述民族团结、文化交融的故事,以及开展主题教育,让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得以广泛传播,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接受文化熏陶,强化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各界的参与和支持是构建“文化大课堂”的基石。应通过校企合作、社会实践等方式,让学生在更广阔的社会范围内接触和了解多元文化,参与到民族团结进步的实际活动中去。建立校外实践基地,推动形成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局面,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更能够在实践中深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和体验,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植于每位学生的心中。

发挥数字化育人功效,建立“数字思政课堂”。其一是推进教育模式的数字化转型。依托先进的数字化工具与平台开发建设系列智慧教育课程内容,以动态、交互、情景化的形式,展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与现实,让学生在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中,增强对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与认同。其二是创新线上线下教学融合的路径。打造全景式云课堂,搭建资源共享、实时互动的网络学习环境,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跨越时空限制,实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无缝接入与学习。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课程内容的教学实践中,可设计以古代书院教育为背景的虚拟教学场景,学生通过虚拟现实(VR)技术,仿佛置身于历史悠久的书院之中,亲身体验古代学子的学习生活,课程内容可紧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比如讲解“仁义礼智信”的儒家思想。在模拟教室中,学生不仅能听到教师讲解,还能看到三维动画或重现的历史场景,如虚拟的孔子讲学,弟子们的问答,以及历史事件的再现,如文天祥坚守节义的故事,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刺激,增进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和感受。同时,通过云课堂平台,学生可以不受地理限制地参与到教室讨论中,实时提问,与同学们互动。

来源:开云电子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徐明磊 冯蕾

上一条:【玉溪日报】​我市举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共同体研讨会 下一条:【云南网】七彩文韵 | 艺术再现英雄事迹!人民日报点赞云南玉溪花灯戏

  • 企业微信号

  • 学校公众号

  • 事业单位
  • 网警